科技创新正推动中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以新能源汽车、远洋船舶、高速列车与大型飞机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工具方兴未艾;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交通运输插上智慧的翅膀,共享模式打通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繁忙的物流网络则拉近了从田间地头到都市楼宇的距离,中国交通的深刻变革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在6月19日开幕的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中国交通运输的诸多成果集中亮相,行业大咖及专家们也带来了他们对交通科技创新的前沿观点和发展战略趋势研判。
强国建设顺势而为
衣食住行且看“行”,我国就已拿下了多个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500万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里程的66.3%;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366个居世界第一,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8倍;城市轨道交通和运营里程及客运量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农村公路村通车率达到98.35%……
庞大而密集的交通网络也激活了新的消费增长点。根据中国公路学会在本届大会上发布的《中国交通运输2017》报告显示,仅在快递运输领域,2017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亿件,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快递包裹市场增长的第一引擎,其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957.1亿元,快递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0.6%。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会上感叹道,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运输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一个走向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然而,今日的交通大国如何迈向未来的交通强国?“首先要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立足自身国情,因地制宜,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方式。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为交通发展新技术开辟广阔空间。”聚焦交通强国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随即列出了十项战略重点,分别是与经济深度融合、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水平提升、装备设施现代化、绿色交通主导、智能交通引领、交通安全强化、城市交通发展、乡村交通改善和全球开放共享。
“我们讲‘轨道上的京津冀’,就充分说明了现代交通的引导作用。现代交通加快了经济社会的运行节奏,提高效率,还能发挥乘数效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形态,催生高铁经济、空港经济、共享经济等。”傅志寰认为,实施“现代交通+”,发展以高速、便捷为特征的现代交通方式,将重塑时空形态,引领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构建新时代国家经济地理新格局。
智慧出行开放共享
当交通运输管理多一点智慧是怎样?众所周知,在整个物流生态中“人”是最具不确定性的一环,司机也就成为关键的风控对象。由智慧物联网公司G7打造的安全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控每一辆货车,通过AI算法不断检测判断路况是否异常、车辆是否超速、司机是否打瞌睡和玩手机等,一旦发现问题,后台管理员即可通过语音指令提醒司机或报警。据G7后台统计,安全机器人上岗后相关事故发生率下降了75%以上。
“如今,G7连接车辆总数超过70万辆,基于对平台所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能够为车辆结构和工况的设计提供优化依据;同时通过‘物联网+AI’技术还能帮助物流企业构建智能化车队运输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运输服务的时效、安全和成本管理。”G7创始人兼CEO翟学魂说。
在大会智能交通展区,由首汽集团重点打造的新能源共享租车平台“GoFun出行”也高调亮相。该产品致力于整合用户碎片化的用车需求,通过智能科技手段整合海量数据,提供便捷、绿色、快速、经济的出行服务。
“物联网技术和移动支付的发展,让人们更能接受共享出行模式,在完成基础设施布局和认知普及后,硬件共享出行将快速释放市场活力。”GoFun出行总裁谭奕告诉记者,GoFun上线车辆规模即将突破3万辆、覆盖50余座城市,未来致力完成更多场景融合,打造“吃购住娱游”一体化的共享出行平台。
除了网约车服务提供商之外,滴滴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一站式智能出行平台的构建者。滴滴出行智慧交通首席科学家刘向宏介绍,在创新出行服务的同时,一站式智能出行平台就像一个“交通大脑”,聚合人、车、路的有效信息,通过大数据驱动,实现共享化、智能化、新能源化的出行服务最优。
“当拥有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后,我们更期待能够和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享这样的智能出行平台,共同参与协调城市交通网络。”刘向宏说。
“智能交通引领就是要推进交通大数据共享及交通云应用,搭建出行平台,采用人脸识别、无感支付等新技术,实现门到门、多样化、个性化的智慧出行服务。”傅志寰说,下一步还应全面提升智能交通管理水平,构建智能交通安全体系,减少事故,为2030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降至0.5作出贡献。
未来交通照进现实
“中国版超级高铁将采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技术,目前已着手探讨时速1500公里的可行性。”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在大会上带来了好消息,由西南交通大学承担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是在1500米可模拟不同低气压环境的真空管道里,开展不同磁悬浮模式比例模型车运行测试,包括高温超导磁悬浮模式在内,试验速度超过音速,理论上有望达到时速1500公里。
张卫华透露,世界上时速最快的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比例模型车试验线正在成都搭建,预计今年底前将建成并投入试验测试。“此前实验室已验证过,‘磁悬浮+真空’创造的低阻运行环境,能有效提升未来高铁的速度。”
未来交通变革不止体现在速度,还要更绿色。“船舶行业清洁能源的利用,零污染、零排放目标的实现,最优化船型的开发和绿色材料的应用等,都是绿色船舶的研究领域,其核心就是对船舶推进系统的改进。”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二研究所研究员朱刚介绍,团队正在开展包括全锂电池电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电动力系统等零排放清洁能源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为船上所有设施提供能量,完成绿色船舶的所有操作。
智慧交通的下一站又将去向何方?由苏交科集团研发设计的智慧停车生态系统,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健介绍,静态交通规划是现代智慧交通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将对现有的停车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苏交科的露天无人值守路内停车系统、无感支付、沉井式地下停车场等智慧停车相关项目已在部分二三线城市得到成功试点应用,未来势必将引发一场停车方式的加速革新。
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表示,新技术和新装备迭代加速,“梦幻科技”和“现实科技”的“时差”加速缩小,交通行业作为最贴近民生的行业之一,它一点一滴的创新,都将直接改变每一位出行者未来的生活方式。人类未来交通还将有万亿种可能,通过前沿技术支撑,变成未来交通真实的“明天”,深刻影响社会经济生态。(郭静原)
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