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典型示范
山西长治市驻平顺县西沟乡扶贫工作队扎根基层打响脱贫攻坚战
2017年06月02日

  2020年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是山西长治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面对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长治市委、市政府吹响集结号,发出动员令,向各贫困村派驻160支扶贫工作队。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扶贫队要真正深入基层,深入每个贫困户,做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长治市委书记席小军对扶贫工作队寄予厚望。

  为了不负市委期望,不负群众期盼,160支扶贫工作队扎根基层,全面摸底,落实政策,精准施策,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驻扎在劳模之乡西沟乡的这支扶贫工作队就是其中之一。

  “倒在岗位上不丢人,完不成任务才丢人”

  2016年7月28日,中伏第二天,高温笼罩长治。在全市扶贫工作队微信群里,一张照片引起了市委书记席小军的注意。照片中,一名中暑的扶贫队员正在农民家中接受治疗。席小军十分关注这名扶贫队员的病情,在微信群中叮嘱扶贫队员们要保重身体,并立即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为扶贫工作队下发防暑药品。

  照片上的这名扶贫队员是长治市农机局驻平顺县西沟乡流泉沟正村、赵店三个村的扶贫队长索文斌,今年60岁,照片拍摄的那天,距离他退休还有整整115天。

  按照脱贫工作时间节点,流泉沟、正村两个村要在今年实现整村脱贫,这也许是索文斌42年工作生涯中最后的任务。军人出身的他给自己立下军令状,无论如何也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圆满完成这最后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脱贫工作千头万绪,时间紧迫,索文斌心里比谁都着急。7月26日,星期二,还未来得及和刚刚从北京回家的女儿及小外孙亲热的索文斌就又驱车来到了西沟,全然不顾自己正身患重感冒,也顾不上安顿身有残疾的老伴。

  “三个村的产业扶贫项目都还没有和当地政府对接好,场地和村里的自筹资金还没有着落,心里压着这块石头,哪能在家里待得安心。”带着高烧39度的身体,索文斌白天走访农户,夜晚与扶贫队员们以及村“两委”干部统计数据、研究项目,心中所急让他暂时忘了身体的病痛。

  直到7月28日中午,当扶贫队员蔡建林看到满头大汗、连走路都无力的索文斌,才硬是把他拖回了宿舍,此时,索文斌高烧已经接近40度。

  闻讯赶来的村支书带来一位邻居大嫂为索文斌扎针放血,身边的同事都劝他回家休息,索文斌擦擦手上的血渍,说道:“就剩100多天了,完不成任务让我怎么安心退休?”

  走下炕头,倔强的索文斌又顶着烈日走进了贫困户的家中。

  “市委席小军书记这么关心咱扶贫队员,我要是完不成任务,如何向市委和自己的良心交待?我是一名老党员、老军人,倒在岗位上不丢人,完不成任务才是真丢人!”索文斌坚定地说道。

  “坐炕、端碗、抱孩子,老百姓才能把我们当亲人”

  “多亏了咱扶贫工作队,我们终于有希望重新吃上自来水了!”在赵店村,70多岁的贫困户张雪平喜笑颜开。

  近两年来,吃水成了赵店村很多村民的一块心病。赵店村的自来水管道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年久失修导致部分管道出现了破裂,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都只能断断续续地吃到自来水。

  在对张雪平家进行走访调查时,扶贫队了解到了这一情况,第一时间与市水利部门取得联系。经过扶贫队的多方协调,终于和市水利局就赵店村自来水管道修缮一事达成立项意向,这一问题有望很快得到解决。

  “扶贫就要把群众当亲人,也让群众把我们当亲人,跟他们面对面、心贴心交流,让群众信任我们,只有建立这样的鱼水关系,才能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做到关键处。”多年的扶贫经验,让索文斌和他的队员们真正懂得了扶贫工作的要义所在。

  因此,在入户调查中,索文斌要求他的队员们不仅要走进贫困户家中,而且要做到“坐炕、端碗、抱孩子”,坐到农家炕上,与百姓同吃一碗饭,唠家常、聊闲话。“很多贫困户的困难、诉求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的。”索文斌如是说。

   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扶贫队受益匪浅。正村贫困户张廷勤原本家境比较富裕,但是随着三个孩子陆续考上初中、高中、大学,学费的压力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导致贫困;还有不少家庭由于家中主要劳力患病而返贫。“像这样的事例几乎在每个贫困村都存在,”扶贫队员张长青告诉记者,“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更加精准,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扶贫就要扶到底、见实效,别让百姓戳咱脊梁骨”

  “老百姓要的是真正的实惠,你要是糊弄百姓,是要挨骂的!”索文斌说。“扶贫必须苦干实干,见到实效,不能让老百姓将来戳咱的脊梁骨!”

  入驻西沟村一个多月,扶贫队4名队员有34个夜晚是在扶贫点度过的。白天分头入户走访,晚上挑灯汇总调研情况,分析研究扶贫措施直到深夜。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们几乎走遍了三个村的家家户户、角角落落。

  夜以继日地走访调研,他们留下的不只是脚印,还有扶贫道路的思考:脱贫攻坚,关键在增收,增收的关键则在于发展扶贫产业。

  为此,索文斌将三个村的情况如实向市农机局领导班子作了汇报,市农机局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流泉沟村漫山遍野长满青翘,发展青翘烘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翘烘干后,每公斤能有近20多元的利润空间,仅此一项,每户年均增收上万元。

  正村以贫困户承包的模式发展米面油加工产业,能够让更多群众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增加部分收入。这里人口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生产的米面油都要去外村加工,极不方便,建起米面油加工坊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群众的负担。

  赵店村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劳动力充足,种植油用牡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双管齐下,一定能够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强大动力。

  因地制宜选择了产业,但产业起步依然坎坷重重。扶贫队走遍邻近县市并在网上找寻经济实用的烘干设备,引进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为三个村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产业规划已经初步完善,但毕竟还只是纸上谈兵,只有落到实处,让百姓见到真金白银,我们的扶贫才算是有了实效,我们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了。”索文斌坚定地说,“路还长,我们还需要再加把劲!”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604号-4 海淀分局备案1101084647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技术支持